现在位置: 首页 > 企业推荐 > 正文

外卖平台成健康“杀手”,究竟谁之过?

投稿人:  浏览: 1,927 次
5年前 (2019-01-17) 沙发

在刚刚过去的2015年,喧嚣且多变的中国互联网历程上,“外卖”是个绝对不可忽视的细分领域。

外卖平台成健康“杀手”,究竟谁之过?

从上半年多家外卖平台巨额融资的意气风发,到下半年的乱象频出,其历程之曲折离奇,与打车应用、上门服务等有得一拼。尤其是在2015年10月1日,被称为“史上最严”的新食品安全法开始实施,外卖平台的乱象就不断被曝出,俨然成为一朵罂粟花——美丽却又充满不稳定因素。

外卖平台乱象频出的背后,行业也在不断探讨、思索究竟谁该负责。是一味扩张势力,把控不严的外卖平台;还是黑心外卖商家;抑或法律界定的模糊、监管的不利、执行的不到位……无论如何,整个外卖市场都不能够再放肆生长下去。

乱象频出,触目惊心的外卖市场

自新食品安全法实施以来,原本监管力度较低的外卖平台,成为重点打击对象。频频爆出的乱象,让业界和用户认识到外卖市场的混乱有多么的触目惊心。2015年10月以来,上海食药监局对饿了么美团外卖、大众点评外卖等网络订餐第三方平台的商家情况进行抽查,发现均有未在平台公示《餐饮服务许可证》等证件。11月13日,上海消保委调查发现,上海超八成网络外卖餐厅超八成证照信息与实体不符。

而在去年12月底,深圳市市场稽查局查处多家在网络平台售卖食品的非法营业商家,并对饿了么、美团外卖、大众点评、淘点点进行立案调查。而更多的调查显示,很多看似漂亮、可口的外卖食品,都只是毫无保障的“黑心套餐”。一证多用,乃至直接使用假证件,成为外卖行业众所周知的秘密。

原本给予用户方便就餐的外卖平台、商家等,就这样成为伤害用户健康的“元凶”。只能够满足基本的果腹需求,却置安全、健康于不顾,完全不符合当下的发展潮流和基本的职业素质基线。

多方须为乱象负责,谁都逃脱不了

外卖市场乱象的频出,必须有主体来扛起责任。从根本上来看,外卖平台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正是它们迫于对投资方及扩张市场的压力,才会对平台上的无证、假证外卖商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最终随着平台规模的变大,导致一发不可收拾。

而外卖商家的证件缺失/造假、食材过期变质、制作环境恶劣等问题,其实在线下就已经多有表现,是难以去除的顽疾。但在网络的掩护下,他们变得更加肆意妄为。缺少监管的外卖商家,面对高额利润的诱惑,基本上是不会有着积极的自律性的,只会不断压缩成本。至于用户的健康问题,他们只会抱着出事概率极低的侥幸心理来安慰自己。至于长期伤害,根本就不是他们考虑的范围。

对于监管方来说,虽然“史上最严”的新食品安全法已经开始实施,但在实际执行中却遇到很多问题。外卖平台及商家基于互联网之上,让监管难度飙升。必须要用新的方式进行监管,才能保证监管具有威慑力。

甚至还有专家表示,用户在购买外卖的时候要注意平台的可靠性和商家的资质、证件。但实事求是地说,用户作为终端消费群体,他们应该只需要根据自己的口味挑选合适的外卖,最多是关心外卖的价格。至于其他问题,完全不应该由用户考虑。

拒绝乱象,从加强监管做起

从当前来看,继续进行规模上的扩张,对已成巨头态势的几家外卖平台并无实际意义。因为它们庞大的市场规模、看似成型的垄断,其实只是建立在烧钱基础上的。一旦BAT或其他互联网巨头狠下心持续烧钱,就能打破当前的垄断。而巨头希望的就是在耗死其他中小外卖平台后,再重新对外卖市场进行梳理,最终达到“软着陆”的目的,实现利润的爆发式增长。

从可预见的未来来看,继续烧钱其实并不能将对方耗死,只能是两败俱伤。在这样的态势下,外卖平台必须从其他方向进行突破。配合监管方,对平台上的商家加强资质的审核、后期的管理等,必须放在更重要的位置。真正让用户吃得放心,以服务、质量为对决的核心。而对于监管方来说,必须对外卖平台施以实际可行的监管方式,坚决杜绝让外卖平台肆意成长。

其实外卖平台现在真的不是高枕无忧,很多共享经济项目正在慢慢蚕食前者的市场。如私厨共享平台的出现,让食客去遍布社区的私厨家中享受美食,相较于大批量制作的快餐,私厨共享美食由于是小锅饭出品,口味更好,而且家庭厨房的饭菜份量更足;再比如厨师上门应用,让食客轻松以较低的价格就能雇佣大厨上门,既保证了美食口味,也保证了卫生。在可替代性极高的美食市场,真没有什么不可能的。

来源:互联网
本文由物流报平台用户攥写或转载并发布,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物流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内容仅代表本文作者或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物流报立场。转载需注明来源及作者姓名。如内容(包含图片、视频、音频、文字)侵犯到您的权益,请来邮告知,并提供相关证明,经本平台核实后立即删除。E-mail:zhoulh@56tim.com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