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 首页 > 物流那些事 > 仓配 > 仓储 > 正文

供应链视角下的前置仓研究

投稿人:  浏览: 5,781 次
4年前 (2019-11-19) 沙发
供应链视角下的前置仓研究

前置仓,作为近年零售行业较为热捧的仓配模式,是电商业、综合商超业为了让货物离消费者更近、提高配送效率,推出的一种仓配解决方案。这种模式也为流通供应链的升级与创新提供了发展新思路。本文从供应链视角下对前置仓进行了解读,分析了前置仓促进了供应链发展的新特点,提出了供应链视角下的前置仓发展策略。

供应链视角下的前置仓解读

(1)前置仓概述

前置仓,作为近年零售行业较为热捧的仓配模式,是电商业、综合商超企业为了让货物离消费者更近、提高配送效率,推出的一种仓储解决方案,这种模式也为流通供应链的升级与创新提供了新思路。

前置仓供应链末端最靠近消费者的一个节点,整合优化供应链上游品牌商资源,服务供应链终端消费者,以主打生鲜商品为主的前置仓在不断地实践探索,也使得流通供应链创新升级,呈现出架构优化、长度变短、可视度更强、随需应变等诸多特点。

(2)前置仓主要类别

目前商超企业、电商企业等都在布局前置仓,从供应链的角度研究,本文将前置仓分为两类,分别为垂直一体化式和横向整合式。

① 垂直一体化供应链前置仓

随着零售模式的不断迭代,供应链开始向精准简短有效优化,零售企业作为供应链的核心,纷纷舍弃中间的冗长环节,大量货物采取从源头直采模式。此模式下的前置仓,通过对订单数据的有效分析,得出精准商品需求量,通过流量垂直一体化地自下而上运作供应链,协调上下游企业为消费者服务。此类前置仓可以分为两种来具体研究。

「店仓一体」的前置仓模式

「店仓一体」的前置仓即所谓的明仓,通常为前店后仓的模式,线上线下完全融合,一套库存有应对门店和配送到家的两条链条出口。此模式线上线下一体化经营,可以提供消费者多场景的购物体验,线下引流,线上体验,为消费者提供高品质产品,不过,门店要求面积较大,一、二线城市选址困难,扩张速度慢。

其典型代表,如阿里旗下的新零售网红「盒马鲜生」,门店通常选在一、二线城市的核心商圈,商圈周边还会有多个社区,盒马鲜生店面通常在4000m2~6000m2之间,后仓与门店经营面积比大概为1:2。盒马鲜生店最引人注目的是时刻在悬挂链下运转的拣货袋,这个设计大大提高了拣货的速度和效率,保证了最快30分钟为客户送货到家的送货到家体验。

「纯粹仓库」的前置仓模式

「纯粹仓库」的前置仓即所谓的暗仓,没有线下店面作为依托,在靠近消费者的地方,选择合适的区域租100m2-500m2空间用作商品的临时仓储、分拣、打包和配送,比如每日优鲜叮咚买菜和朴朴超市等为代表的前置仓模式,生鲜是核心品类,通常覆盖周边3公里范围,1小时送达,这是目前前置仓暗仓的主流配置。

每日优鲜为例,每日优鲜店是实践前置仓最早的生鲜电商企业,目前已在20多个城市建成1000多个前置仓,其中北京300多个,通过精简品类,实现了供应链原产地直采。此类前置仓没有线下店面的销售功能,对选址要求偏低,租金成本较低,具备快速批量复制性的特点,当前置仓数量足够多时,可以具备掌控供应链的话语权。

② 横向整合式供应链前置仓

此类前置仓的核心是「整合」,典型代表是京东到家,整合各类线下商家资源,汇集超过百万门店,为社区消费者提供周边超市、菜市场、水果店、药品、家居用品、烘焙、鲜花等商品,不止有社区周边的小商家,更有家乐福、京客隆、山姆会员店、永辉等零售巨头加入,可为消费者提供海量丰富的货物种类,满足消费者的各类需求。

此类模式的典型特点是建立数字化平台,整合各类线下店面,以平台为核心进行无界零售,将商家店面的现有库存二次盘活,结合电商平台的巨大流量优势,挖掘新用户,培养新的消费习惯,创新新型流通供应链。比如,2019年京东到家的扩张重点已转移至三四线城市,通过与本地知名商超的深入合作,京东到家推出“百城万店冰爽季”的夏日大促,覆盖近百座城市,平台销售额同比大幅增长,实现了线上和线下的共赢。

(3)前置仓优劣势分析

不论何种前置仓,都有很多共性,能让消费者足不出户,购买高品质商品,体验购买过程的满足感,享受1小时内的送货到家服务等,比如,「每日优鲜」日前发布的《2019生鲜年货消费报告》,其年货极速达订单平均配送时长为42分39秒,而订单最快配送时长仅为8分17秒。

前置仓的设置,缩短了供应链的长度,让供应链的反应更迅速,不过,不同供应链下,前置仓也有差异存在,也具备不同的优劣势表现(见表1),企业应根据自己的发展战略,选择适合自身供应链发展的前置仓配置。

供应链视角下的前置仓研究

前置仓模式推动流通供应链不断优化

(1)由流量数据拉动供应链运营

前置仓,不仅是供应链中触达最终用户的最后链接点,也是离用户最近的分布式经营中心和数据中心。大数据分析和智能算法的不断进步,对消费者绘制更清晰的画像,预测更准确的流量,以流量为核心,通过流量运营供应链,更准确地进行商品采购,更及时地调整商品品类和数量。

每日优鲜店强调的「千仓千面」为例,前置仓库存是由订单决定的,根据周边区域消费需求的不同,大仓每天向每个前置仓补货的商品种类和商品数量都会不同。

依托于足够的大数据,千人千面甚至百万面,每个消费者都被数字化了,但人的行为和决定是极难预测的,偶然性极大,每日优鲜不断升级补货算法,从只取过往7天销量的平均值,演变到以周销量和年销量为基数,辅以星期系数、社区属性系数、天气系数、促销活动等变量来进行更准确的预测,在「算法+选品+服务」三者间组合不同的模型,选择适合自己的最优模型,将供应链补货的不确定性降到最低。

(2)前置仓逐渐门店化

传统供应链体系下,小仓是大仓的子集和附属,供应链属于自上而下的运营管理模式,存储货物的数量和种类是由企业和大仓决定。

随着零售模式变革和消费升级,技术不断创新,前置仓小仓并不是城市大仓的附属,主要功能从仓储转变为分拣、打包和配送等,千仓千面,每一个前置仓就是零售业的一个门店,有独立的供应链分支体系。

不同城市的消费差异,同一城市的不同区域的消费差异,导致了前置仓的品类运营差异,每个仓都有自己独特的匹配度,前置仓已开始承载更多门店化的功能,更加侧重对本地化客群的匹配度,追求对本地化客群的满足度,不断优化本地化客群的购物体验,挖掘本地化客群的新需求,在供应链上创造新价值。

(3)供应链端到端的链接更为紧密

我国缺乏垄断性零售企业,零售业竞争激烈,商品极度丰富,年轻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日益增多,商家极难预测。即使数据收集的精准度和分析方法在不断进步,但消费者订单和商品损耗的不确定性永远存在。

前置仓的大量出现,消费者互联网+」属性的增强,密集订单的涌现,社交软件的广泛使用,这些因素都为商家提供了有效的数据分析来源,将这些数据打通,商家对消费者的个人喜好、消费习惯等有了更精准的判断,对库存的预测也更为到位。

前置仓数量足够多时,大量货物采取原产地直采模式,对供应商的掌控也在逐渐加强,改善了传统供应链下各自为政、各端分散不紧密的状况,实现了供应链物流端、商家端、供应端、门店端、平台端、消费者端等的链接统一,从各自为政到一体化,供应链的长度变短和结构优化,供应链的可视度增强,提高了供应链的响应速度,大幅提升了供应链的管理效率和能力。

供应链视角下的前置仓发展策略研究

前置仓目前看似火爆,实则前景并不明朗,大多数前置仓还处于不断烧钱补贴阶段,前置仓若想在供应链中发挥核心作用,必须从提升前置仓的商品力、盈利能力等方面入手,成为真正提升供应链价值的节点。

(1)通过前置仓对商品品类的提升,提高整体供应链价值

前置仓的面积及SKU品类的丰富度,决定了覆盖客群的能力,可用500m2前置仓的低成本模型,做出大门店的品类广度和服务深度。

前置仓需要通过数据分析为客户供应所需商品,不仅仅在供应链中传递价值,更应该为客户创造所需商品,实现满足客户需求,并为客户创造新需求的价值链。要在提高商品力上下功夫,在商品的设计、选择、定价、生命周期管理等环节运用技术加强协同管理,在整体供应链中加强计划管理、库存管理、货品管理、网络规划、履约管理等,提升前置仓的供给力。

山姆会员店的前置仓为例,山姆为了降低物业租金成本,一直坚持在郊区开店,近年为了向会员提供更便捷的消费体验,开始在城区铺设前置仓。数据显示,此举措使会员的复购率提升60%,客单价超过200元,坪效达到13万/m2,是普通超市坪效的10倍左右,高消费频次和高客单价带动了山姆前置仓的高盈利能力。

这与山姆店常年耕耘的商品力息息相关,面向全球32个国家直接进口商品,卖场内吸引眼球的海淘爆款随处可见,全球采购供应链能力远超其他企业,具备持续为消费者提供高品质商品的能力,商品力和老会员流量在先,再建前置仓,通过与京东到家合作引入新的客流,前置仓的盈利能力会持续提升。

(2)通过共享前置仓提升供应链整体效率

前置仓仓储、拣货、包装、配送等主要功能对企业而言,是纯粹的成本支出通道,如何将成本降低转化为利润,重点是提高前置仓的使用率,即规模效应。面积小的前置仓,SKU数量有限,无法满足消费者一站式购物需求,很难让消费者产生持续的粘性,面积大的前置仓,成本会水涨船高,即使阿里京东这样的电商巨头都很难持续投入。

另外,一二线城市密集社区的资源非常有限,各家企业都去争夺,只会将资源的价格无限提高,对整个行业的长远发展不利。如果前置仓只为单一企业服务,其运营成本和订单密度是不足以支撑长期运营的。

当务之急是需要充分提高前置仓的利用率,在仓储、拣货和配送等环节都可以协同共享,降低固定成本的同时可以提高工作人员的收入,需要企业之间规模化协作,在时间和空间上合理安排,在实践中是可行的。比如阿里生态体系中的相关企业,可以尝试共享前置仓,实现更大的规模化效应,将成本降到最低。

(3)「店仓一体」类前置仓更能降低供应链成本

前置仓本质上是库存的有序分散,物流成本中的此消彼长理论永远成立,分散库存会带来更高的固定成本、运输成本和更低的规模效应,相比更大的集中仓,分散的库存预测、补货管理起来难度更大。如果前置仓和门店是共用的,共用一套供应链体系,会明显降低供应链的成本。

另外,门店前置仓可以组合出更多的配送模式,比如前置仓到家、门店到家、消费者到店购买、门店自提、自提点自提、前置仓自提等,能够满足不同的消费场景和体验,具备更高的竞争水平。

盒马鲜生为例,线上线下共融和信息共享,前置仓和门店共用一套库存,打通库存,协调供应链上下游,形成库存信息共享模式,进行供应链重构。

(4)依托前置仓商品构建细分供应链

消费升级后,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凸显,前置仓中的货物可根据需求进行分类,搭建多条独立且相互区隔的供应链

以「盒马」的日日鲜系列商品为例,与当地多家农业基地合作进行蔬菜、肉类的直采,生产、包装等供应链各环节标准化管控,生鲜的标准化包装大幅降低了流通环节的损耗,全程冷链保证产品新鲜度;盒马的高端预售系列,全球范围直采顶级海鲜产品,预约时间送货到家,借助阿里供应链采购优势,将价格控制到合理区间,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

盒马背靠阿里,有强大的供应链可支撑,有更全面精准的大数据可提供,盒马的经验不可复制,中小企业可以尝试深耕某一领域,通过爆款打造长度更短和结构更优化的供应链,培育适合自身发展的前置仓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智能算法、区块链等技术的发展,坪效高的前置仓模式激活了流通业蕴藏的活力,助推了流通供应链的转型升级,供应链的价值分布向终端倾斜,消费者成为整个供应链的核心驱动力,供应链由「推式」转变为「拉式」。

由流通供应链带动生产供应链发展,构建以实现消费者价值最大化为目标,通过线上、线下和物流的全面融合,加固供应链节点之间的协同合作,促进供应链的全部节点实现端与端无缝衔接,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增值需求,提供「商品+服务」的一站式解决方案。

前置仓的发展依然处于摸索阶段,发展前景并不明朗,前置仓的构成要素复杂,是位置、面积、经营品类、周边消费者属性等要素的组合,企业应选用 适合自己的最佳前置仓要素组合,从而激发整个供应链的活力。

注:本文作者是王艳,北京财贸职业学院

本文已标注来源和出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来源:互联网
本文由物流报(www.56tim.com)平台用户攥写或转载并发布,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物流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内容仅代表本文作者或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物流报立场。转载需注明来源及作者姓名。如内容(包含图片、视频、音频、文字)侵犯到您的权益,请来邮告知,并提供相关证明,经本平台核实后立即删除。E-mail:zhoulh@56tim.com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