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 首页 > 企业推荐 > 正文

第三方冷链物流的标准化之路

投稿人:  浏览: 2,307 次
5年前 (2019-08-20) 沙发
第三方冷链物流的标准化之路

第三方冷链物流(Third-PartyColdChainLogistics,即3PCCL),指冷冻冷藏生产经营企业为集中精力搞好主业和节约成本,把原来属于自己处理的冷链物流活动,以合同方式委托给专业冷链物流服务企业,同时通过信息系统与冷链物流企业保持密切联系,以达到对冷链物流全程管理控制的一种冷链物流运作与管理方式。

如今企业由于自身硬件和软件设施的欠缺,以及管理方式和技术等因素无法完成全部的冷链物流活动,从而往往在经营过程中把冷链环节外包给第三方来服务,这是一项系统的工程。

所谓第三方是相对“第一方”发货人和“第二方”收货人而言的。是由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来承担企业物流活动的一种物流形态。

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既不属于第一方,也不属于第二方,而是通过与第一方或第二方的合作来提供其专业化的物流服务,它不拥有商品,不参与商品的买卖,而是为客户提供以合同为约束、以结盟为基础的、系列化、个性化、信息化的物流代理服务。

人们常说“民以食为天”,坊间所流传的“卖饭的不会被饿死”也并非字面理解的那么简单,它深层次地告诉人们这是一桩稳打稳赚的生意,近年的多项投资调查也表明食品、餐饮已经成为最赚钱的行业。

按理说,伴随着这两个行业兴起的冷链物流应该是一派繁荣之景。然而,现实中的第三方冷链物流却是一批倒下去一批又兴起,周而复始,似乎没有几棵“常青树”,更难谈建立冷链物流的“商业帝国”。

许多物流企业欲转战冷链市场之后,分羹不得反尝“折翼之痛”。

标准化是个大“盲区”

标准化问题是物流行业常提常新的话题,而对于冷链物流,面临最大的标准化问题莫过于冷链断裂,就像木桶效应一样,冷链的质量其实取决于最薄弱的环节,如果链条断了,也就失去了冷链的意义。

现实状况是很多产品生产出来之后,打冷时间就不够,也就是产品在工厂就不符合温度要求,这一块没有人进行监管。

另一方面,因为集中送至第三方仓库,很多企业为节省成本常常选择自有车辆进行运输,自有车辆运输并不符合标准,到达第三方冷库时,温度已经上升到十多度,最终送达超市收货部,极有可能滞留在收货部,那种环境下,很多都是露天的,根本没有温度管理。

这样就会出现一个问题,第三方物流只能管理一段,这一段之前与之后,第三方物流是管理不到的。

举个例子,一箱牛奶在外面晒了两个小时之后,再把它放进冷藏间,完全没有用,一旦产品脱冷之后,产品的本质已经发生改变,再把它还原至原来的温度已经没有意义。因为前端出现问题,第三方所做的任何工作都浪费了。”

目前,我国对于冷链物流没有严格的服务标准要求,虽然,一部分冷链企业自发组织编写了一些标准,但是由于缺失监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很多企业为了节约成本,很难真正执行下去。

成本过高掣肘设备更新

第三方冷链物流所面临的不仅仅是标准化缺失的问题,设备成本过高也是阻碍冷链物流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物流的都知道冷链行业是个“砸钱”的行业,从冷库到车辆,甚至是小小的一扇门都需要高成本的投入,没有足够的资本是不可能做冷链的。由于冷藏车的费用过高,为节省成本,用塑料瓶装冰块夹在货物中起到简单“冷藏”效果的“土法”进行运输成为行业内部的惯用技巧。

兴起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冷链物流企业,现在已经走到了一个关口,设备陈旧、不合时宜,但是更新成本又过高,针对设备更新该何去何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些看法。

冷链物流现在有许多先进的设备,但是真正使用的企业很少,因为设备不能产生价值。设备是否要更新是一个市场问题,使用者更新任何一种设备,都会综合考虑价格、使用情况以及后期的一些维护费用。

冷链物流是个高成本行业,必须要将成本做下来,否则很难生存,这也是多数第三方冷链物流只是“蜻蜓点水”般地在这个行业短暂停留便“胎死腹中”的主要原因。

仓库“动”起来

冷链物流的问题不只这些,作为冷链物流的一个重要节点,冷库设计具备着冷冻和物流的双重属性,但是多数情况下,冷库只是起到一个低温储藏仓库的作用,而其物流属性往往被掩盖起来。

我们现在都把冷库看作是长期固态存储形式,很多企业在不成规模时选择在中心位置建立一座大冷库,从这一个冷库集中配送。其实,更灵活的方式是从生产开始,增强流程效率,缩减库房面积,在不同地方建立分仓。这样,一方面库房的利用率提高了,占地面积相应减少,另一方面运输半径也会变小,便于将货物转移到距离终端更近的地方暂时存储。

第三方冷链物流的涅槃之路

然而,同冷链物流薄弱的供给能力相对应的,是市场对冷链物流爆发性的需求增长。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习惯也逐渐发生改变,从消费需求来看,国内的消费者对速冻食品、乳制品、冷饮的需求正在呈现快速增长趋势。

然而,“理想虽然丰满,现实却是骨感的”,在日益增大的消费需求背后是国内成熟的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并不多,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

现在,许多大型生产型企业都采取自营物流模式,而且他们的自营物流比一般的第三方冷链物流规模还要大,以白玉、三全为例,在满足他们自己产品配送的同时,为了解决大量的冷库、冷藏车在淡季闲置的问题,企业物流正在积极向第三方冷链物流的方向发展。

喜忧参半是第三方冷链物流目前面临的尴尬局面。问题是有的,机遇也是有的,如何让“从田园到餐桌”不再只是广告商为人们编制的美梦,需要努力的不仅仅是某个第三方冷链物流,而是整个行业的自觉,往深层次说,更需要标准化的立法与贯彻执行。

来源:互联网
本文由物流报(www.56tim.com)平台用户攥写或转载并发布,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物流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内容仅代表本文作者或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物流报立场。转载需注明来源及作者姓名。如内容(包含图片、视频、音频、文字)侵犯到您的权益,请来邮告知,并提供相关证明,经本平台核实后立即删除。E-mail:zhoulh@56tim.com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